金融理论与实践

金融改革

  • “双循环”下科技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国家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张晓莉;张露文;孙琪琪;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研究科技金融政策如何通过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打通国内大循环,从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企业异质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科技金融,探讨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就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基于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生产集中度。影响机制的相关分析显示:科技金融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激励企业创新,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集中度的提升;并且这一促进作用对国有企业与成长期企业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实现企业间均衡发展等提供经验与启示。

    2022年12期 No.521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 ]
  • 资本市场开放对估值重塑的影响研究——来自科创板纳入MSCI指数的证据

    张少军;王焱;

    伴随MSCI中国A股在岸可投资市场指数首次纳入科创板股票,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扩大,科创板的创新驱动和对未盈利创新型企业的包容,使得优质的科创板股票开始进入全球资本配置视野,并逐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海外资金加配的科创板股票能否伴随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改革深入推进得以估值重塑,对于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以纳入MSCI指数科创板股票为研究对象,采用2019年7月科创板开市到纳入MSCI指数后的股票交易数据尝试对资本市场开放中的估值重塑进行分析,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科创板股票首次纳入MSCI对股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纳入MSCI指数存在明显的公告效应,科创板股票在纳入MSCI后超额收益率获得显著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估值提升效应在高股价、高流动性和高市盈率的科创板股票中更显著,且上述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研究结果丰富和拓展了资本市场开放效果研究领域的文献,为MSCI指数进一步扩容和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2年12期 No.521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金融观察

  • 中美经贸摩擦下中概股回归上市的市场效应分析

    郭庆红;易荣华;

    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美国先是对中概股加大监管审查力度,随后中美监管机构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虽然短期内使中概股面临退市的风险降低,但从中长期考虑,中概股面临退市的风险以及回归上市的压力依然存在。运用事件研究法探讨中美经贸摩擦以及中概股回归对港股市场和A股市场的影响,从资产证券化率、供需关系和市盈率三个视角考察A股市场迎接中概股回归具备的条件,并对比分析港股市场和A股市场对中概股回归的吸引力。结果表明:中美经贸摩擦对市场有短期负面影响,中概股回归会提高港股和A股的市场收益率,A股市场也具备承接中概股回归上市的条件,港股市场对中概股的吸引力大于A股。最后,针对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2022年12期 No.521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1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 ]
  •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动态影响的仿真研究——基于含有数字货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何莎;

    近年来,我国数字人民币已相对成熟并进入试点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经济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含有数字货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不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发行设计方案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计息与否,对经济金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影响。相比不计息,计息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存款容易产生挤出效应,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存款搬家”,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第二,中央银行再贷款是缓解金融脱媒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成为计息资产后,降低商业银行吸纳存款能力,中央银行再贷款能够弥补存款缺口。第三,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规则可能成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辅以相关机制设计,根据调控目标设定数字货币利率规则,从批发端丰富利率传导机制,从零售端突破传统现金零利率的约束,释放货币政策空间。

    2022年12期 No.521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

    李羚锐;黄先军;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为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信用风险的作用机理,以沪、深两市2012—2020年1567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效抑制了企业信用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地区信用环境不发达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企业信用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对民营企业和相对而言的小规模企业的信用风险抑制作用大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上市公司。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会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链式中介机制来抑制企业信用风险。

    2022年12期 No.521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20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 ]

绿色金融

  • 绿色供应链金融信贷市场主体行为策略研究——基于政府补贴视角下的四方演化博弈分析

    冯鲍;冯春风;

    有效把握绿色供应链金融信贷市场相关参与主体的互动演化机理,揭示不同因素对博弈主体决策行为的影响、政府补贴力度对博弈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是以合理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以创新融资方式促进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在政府补贴视角下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中小企业、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信贷市场框架,通过四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均衡点,并运用数值仿真方法进一步模拟相关参数变化对博弈系统演化结果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博弈四方参与主体的初始积极策略比例越高,则博弈系统向帕累托最优状态演化的概率越高;绿色中小企业自主还款率越高,绿色供应链金融信贷市场越向帕累托最优状态收敛;政府补贴对于绿色供应链金融信贷博弈系统收敛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但是若政府初始补贴力度过大则会起反向作用,在一段时期后将导致博弈系统向帕累托最劣状态演化。因此,为发挥政府补贴的正向引导作用,政府应制定合理补贴率,最大化激发绿色供应链金融信贷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以促进新兴信贷市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年12期 No.521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2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 ]

银行管理

  • 金融科技发展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演化效应

    文钟艺;吴蝶;李华民;吴非;

    采取文本挖掘法编制金融科技指数,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为口径,基于CSMAR数据库2011—2019年样本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商业银行机构风险承担演化效应。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整体上提升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该效应经由金融科技的自构金融业态与赋能商业银行业态转型两条途径效应的消长演化得以实现,且在不同禀赋的商业银行机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有鉴于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立足自身特质,吸纳融合创新金融科技,合理安排风险承担水平。

    2022年12期 No.521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2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 ]

证券保险

  • 溢价并购与业绩承诺对内幕交易程度的影响——基于我国资本市场2010年至2020年实证数据的分析

    李珍;夏中宝;

    我国资本市场中并购重组活跃,溢价并购衍生的内幕交易问题亟须关注。以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至2020年实施的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并购溢价率越高,预期股价涨幅越大,内幕交易潜在收益上升,内幕交易可能越严重;第二,签订业绩承诺的溢价并购,相对于没有签订业绩承诺的样本,衍生的内幕交易更严重,高业绩承诺是表明被并购公司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信号,可能会直接推高并购溢价率并刺激股价上涨,进而引发的内幕交易就更严重;第三,异质性分析显示,采用股份支付方式和采用收益法估值的并购重组较其他样本衍生的内幕交易更严重。因此,合理降低重组过程中的并购溢价率,严格规范业绩承诺和收益法估值过程,防范溢价并购信息成为刺激股价获取内幕交易高额收益的手段,可能是有效遏制内幕交易的方法。

    2022年12期 No.521 7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4 ]
  • 共同机构所有权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促进还是抑制

    吴春贤;邓玮民;

    防范化解股价崩盘风险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针对共同机构所有权这一股权结构特征,以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共同机构所有权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共同机构所有权的公司能够有效抑制股价崩盘风险,支持了“协同治理假说”。在使用Heckman二阶段、PSM-DID方法控制内生性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信息透明度与公司治理水平在共同机构所有权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且共同机构大股东抑制股价崩盘风险的效果在国企及集中度高的企业中更显著,更能发挥其治理作用。

    2022年12期 No.521 9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保险+期货”实践中的资金来源与赔付率问题研究

    张曦之;谢广营;

    资金来源与赔付率问题是制约“保险+期货”模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郑州商品交易所2016—2021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保险+期货”实践中资金来源与赔付率方面主要存在着如下四类问题:(1)保费中农民保费缴纳额占比较低,增幅波动较大;(2)农民保费缴纳额占比与赔付率相关性不显著,与农民自缴赔付率负相关;(3)地方政府补贴保费占比较低,未呈现显著增长趋势;(4)期货公司间的项目合作对试点推广具有积极意义,但占比较小。结合数据分析结果,从量化评估农民保费缴纳意愿、科学设置赔付率考核指标、增强地方政府联动、鼓励期货公司相互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2022年12期 No.521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 ]

  • 《金融理论与实践》选题指南

    <正>《金融理论与实践》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主管,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金融学会主办的全国货币银行类期刊,连续九次入选北京大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作为金融思想的传播阵地,《金融理论与实践》始终坚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刊发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价值的文章。

    2022年12期 No.52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年1—12期主要文章目录

    <正>~~

    2022年12期 No.521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开启金融理论之光 铺设金融实践之路 欢迎订阅2023年《金融理论与实践》

    <正>《金融理论与实践》是专业性学术期刊,她立足金融,面向社会,融金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国内统一刊号为CN 41-1078/F。探索金融理论,服务金融改革,拓展金融业务,反映金融运行,展示金融成果,培养金融人才,鲜明的办刊宗旨引导本刊在金融期刊界独树一帜。本刊自2008年起开本设计改为与国际接轨的规格,2022年再次进行版式调整,四封设计以全新面貌展现,进一步体现学术前沿性和求真务实风格。每期120页,约20万字,内容涵盖各类金融理论与实务。

    2022年12期 No.521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